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9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7篇
综合类   7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探讨用钾做热离子换能器。测定了钨在钾蒸汽中的电子发射,同时测定了低压钾热离子 换能器的伏安特性和效率。结果表明其效率与铯热离子换能器相近。  相似文献   
62.
MurNAc etherases cleave the uniqued-lactyl ether bond of the bacterial cell wall sugar N-acetylmuramic acid (MurNAc). Members of this newly discovered family of enzym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mong bacteria and are required to utilize peptidoglycan fragments obtained either from the environment or from the endogenous cell wall (i.e., recycling). MurNAc etherases are strictly dependent on the substrate MurNAc possessing a free reducing end and a phosphoryl group at C6. They carry a single conserved sugar phosphate isomerase/sugar phosphate- binding (SIS) domain to which MurNAc 6-phosphate is bound. Two subunits form an enzymatically active homodimer that structurally resembles the isomerase module of the double-SIS domain protein GlmS, the glucosamine 6-phosphate synthase. Structural compariso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two-step lyase-type reaction mechanism of MurNAc etherases: β-elimination of the D-lactic acid substituent proceeds through a 2,3-unsaturated sugar intermediate to which water is subsequently added. Received 31 August 2007;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12 October 2007; accepted 1 November 2007  相似文献   
63.
磷酸盐在大连湾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连湾由于接受附近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造成海域严重污染.影响大连湾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总磷.为此应用数值模型对磷酸盐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验证的模型结果较好地再现了磷酸盐的时空变化.模拟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磷酸盐集中在排污口附近区域,最大值出现在15^#监测点上;随季节变化,在夏季磷酸盐浓度最低为0.011mg/L,4月份达到高峰值0.22mg/L.陆源废水排放位置是影响磷酸盐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由模型计算结果得出的磷酸盐时空变化规律有助于大连湾海岸区域水质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64.
双特异性磷酸酶是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生物体内信号转导、生长调控、新陈代谢等许多基本的生理活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分子质量双特异性磷酸酶sLMWDSP(low molecular weight dual-specificityphosphatase,Staphylococcus aureus)基因从金黄色葡萄球菌cDNA库中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高纯度的sLMWDSP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得到.酶学性质研究表明:sLMWDSP催化对硝基苯磷酸(-pnitrophenyl phos-phate,pNPP)水解反应的最适pH值为6.7,最适温度为35℃,且该酶的活性不依赖于金属离子.磷酸酶通用抑制剂岗田酸(Okadaic acid)、EDTA对sLMWDSP几乎没有抑制作用,但钒酸钠能明显地抑制该酶的活性.sLMWDSP对pSer/Thr以及pTyr的寡肽均有去磷酸化作用,这说明sLMWDSP是一个新的双特异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65.
采用可溶性固体杂多酸作均相反应催化剂,以及不可溶性固体杂多酸盐作非均相反应催化剂,合成了聚氧丙烯甘油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杂多酸作催化剂在中温、常压条件下,就可合成了产率较高的符合工业技术指标的聚氧丙烯甘油醚。用元素分析、IR、1HNMR和羟值的测定确定了产物的组成和分子量,得出最佳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66.
厌氧-好氧周期循环条件下厌氧磷吸收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好氧周期循环反应器中,稳定运行阶段出现规律性的与生物除磷理论相悖的厌氧磷酸盐吸收现象.为此,从厌氧吸收磷、有机物的效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厌氧有机物吸收能量来源等角度,对厌氧吸磷机理进行探讨.采用乙酸钠为主要有机基质,当进水P/COD从2/100增加到4/100,厌氧阶段磷酸盐的去除率一直稳定在50%-70%.在排除化学除磷的情况下,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吸磷与厌氧吸收乙酸盐基质直接相关,而糖原又是有机基质吸收与胞内聚合物储存过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能量来源.通过对厌氧磷酸盐、有机物、糖原以及混合液中pH值变化的测定分析,初步推测厌氧吸收磷酸盐是当胞内无可利用的磷源时,糖原分解对磷酸盐的需求,并通过敏感于pH值变化的磷载体蛋白,将胞外液相中的无机磷酸盐运输到细胞内部。  相似文献   
67.
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的共沉淀合成和Mn2+掺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氢氧化锂、硫酸亚铁铵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利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LiFePO4正极材料和掺杂Mn2 的LiFePO4改性正极材料,并对其进行XRD、SEM分析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得出,利用液相共沉淀法掺杂Mn2 的正极材料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32.9 mAhg-1,且循环10次后,容量仍有124.5 mAhg-1,容量衰减率仅为6.32%。表明少量Mn2 的掺杂没有改变LiFe-PO4的晶体结构,且使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8.
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介孔材料合成方法广为人们关注.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模板,在水性体系中制备了层状介孔磷酸钙盐.用XRD表征了合成产物的无机相组成和层状结构的有序度.考察了不同熟化时间下SDS、磷源和乙醇的影响.结果表明,SDS用量增加可以提高层状结构的有序度,磷酸铵盐特别是(NH_4)_2HPO_4为磷源、乙醇与水体积比为1:1对有序层状结构的形成最有利.  相似文献   
69.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碳掺杂的LiFePO4复合正极材料,用XRD、SEM、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组装成实验电池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及充放电测试等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iFePO4/C具有单一的橄榄石晶体结构,少量的碳掺杂能显著改善其电化学性能,LiFePO4/C样品的粒度较小且分布均匀,0.1 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1.8 mAh/g,循环50次后容量衰减了7.69%.图6,参8.  相似文献   
70.
化学沉淀法从氨氮废水中回收磷酸铵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氨氮废水中进行磷酸铵镁(MAP)沉淀实验,研究回收MAP的适宜条件. 结果表明:在pH值8.0~11.0之间时生成的沉淀主要成分为MAP;当pH值为10.0,离子配比n(NH 4):n(Mg2 ):n(PO3-4)控制在1:1.4:1时得到的晶体纯度较高,沉淀量可达3.14 g·L-1,此时氨氮去除率为91.5%. 分析表明回收MAP可以大幅度降低化学沉淀法的成本,有利于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